最高齡的前衛:黑田夏子(當代大師,聯文201609)


形式的文學
  
  內容與形式之對極,自古存在於藝術之中;深刻的文學裡也總可見得這兩種趨向彼此拉扯。然而可惜的是,作品中創新的語言形式,往往是利用該寫作語言獨有的性質來表現,因此總很難百分之百地轉換並對應至另一種語言,於是在翻譯過程中,這種形式上的特點遂大多只能放棄。試想,王文興、七等生的那種「破中文」,真能被完善地翻譯成其他語言嗎?又或者,《芬尼根守靈夜》即使譯成了中文,喬伊斯在文法上精心安排的機關、以拼字構成的字謎,或者自鑄之新詞,想必也只能以妥協的方法或者另加註釋,來傳遞原始文本所蘊含的深度與廣度。更甚,現實上,這些極力鎚鍛語言的殊異前衛作品,可能在市場縮減與翻譯高難度的雙重門檻之下,根本沒有機會被出版社相中、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版本。
  
  或許會有讀者想自食其力,靠學習外語來親自一睹這些作品的風采;弔詭的是,這恐怕也不太可能達成。因為這些作品對讀者自身語言能力的要求通常也是極高的,文本內重重機關,在在都考驗讀者對語意細密歧異的辨識、對語感微妙差別的覺察;就連母語使用者都未必能通過試煉,遑論外語學習者。於是,要介紹這類作家、作品總是矛盾,因為不可能介紹得完善,但它們的重要,卻又讓人不可不知。
  
最老的新人
  
  二〇一三年,日本獲得芥川賞的作家黑田夏子,其創作也可歸類於上述文學之中。只不過,在討論作品之前,人們注意到的卻總是更具「話題」的部分:她以高齡七十五獲獎,如今更已年近八十。 
  
  高齡的文學創作者並不稀奇,稀奇的是,芥川賞雖是日本極具權威的文學獎項,然而它所授予的對象,其實是純文學領域中的無名作家與新人作家,而獲獎之人,才算正式登上文壇;換句話說,這個獎項不是作家生涯的里程碑或終點,它不過是一張晉升職業作家的入場券,是一個起點。於是乎,黑田夏子起跑得這麼晚,自然成為注目焦點。
  
  不過獲獎年齡並不等於開始創作的年紀。事實上,黑田在讀大學的時候,就參加了文學相關社團並開始寫作小說,且於二十七歲時,就曾以〈毬〉入圍讀賣短篇小說獎,被當時的評審委員丹羽文雄高度肯定,並在報面上刊載。只不過她一直沒有正式踏入文壇,且此後也不再公開發表作品,只獨自持續地默默筆耕;芥川賞的得獎作品〈ab三五(abさんご)〉,也是耗時九年,於一九九三年就已完成初稿雛形,但她卻覺得未臻滿意,一直不斷修改,壓到了二〇一二年,方再度大幅度修改刪減,投稿早稻田新人文學獎,終於得到最初的肯定,也才能在隔年被芥川賞看見。
  
  如此長時間的蟄伏,她到底經歷了什麼?做了什麼?心中體悟又是什麼?這些,依舊如迷霧一般,恐怕只能從小說中略窺一二;畢竟,就連「黑田夏子」這個名字,也只是個筆名而已。但毋庸置疑的是,她的成就,肯定會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一筆。是故,與其花時間挖掘作家個人生平事蹟,不如用更多經歷去細細品嚐、解讀她的作品。
  
動搖的界線
  
  〈ab三五〉這個題目到底是什麼意思?而日文的「さんご」又真的能翻作「三五」嗎?這種隱隱約約卻又無法斷定的狀態,或許正是這篇小說的核心。這篇小說以十五個小片段組成(翻作「三五」,是考量到乘法的三五等於十五,數量上相符;另有一說,是さんご即成語「三三五五」——零散稀疏之意,正如同這種片段的形式),每個片段都不長,但內部密度極高,凝縮了種種語意,以極簡的構句傳達複雜的內涵。試看以下小說開頭,或許就能明白:「a這間學校和b這間學校,要去哪間呢?相遇的大人們嘴裡互相問著有一百多天左右,但被問的小兒正好在遠離那個城鎮的地方,所以與a與b都無緣份。那條,不曾迷惘的歧路,在半世紀的夢中所重新顯現者,是不曾抬頭看過的天花板,不曾踏過的地板,不曾遇見過的小兒們的沒有臉的臉,想要極力看清,稍微焦急,其後則十分愜意。(看日文原文或許更能體會其中功夫:aというがっこうとbというがっこうのどちらにいくのかと,会おうとおとなたちのくちぐちにきいた百にちほどがあったが,きかれた小児はちょうどその町を離れていくところだったから,aにもbにもついにむえんだった. その,まよわれることのなかった道の枝を,半せいきしてゆめの中で示されなおした者は,見あげたことのなかったてんじょう,ふんだことのなかったゆか,出あわなかった小児たちのかおのないかおを見さだめようとして,すこしあせり,それからとてもくつろいだ. )」
  
  除此之外,在形式上,它以橫式書寫,打破日本文學書籍必得以直式書寫的傳統規矩,同時,書中多用平假名,少用漢字,更不用片假名。光是這樣,就足以讓熟悉日文書籍的讀者將目光貼緊文本,一一緩慢地掇拾文字,才能逐漸瞭解文意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小說將二十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者提出的陌生化(defamiliarization)技法運用得淋漓盡致,例如作品中沒有人名、地名,也幾乎不用既有名詞,甚至以「多肉果的紅色螺旋狀的皮(多肉果の紅いらせん状の皮)」來表現「蘋果皮」、以「抵擋從天而降之物的道具(天からふるものをしのぐどうぐ)」來表現「雨傘」和「家」等等。
  
  在這篇之後,黑田又出版了篇幅更鉅的《感受體之舞》,由三百五十個片段組成,延續了同樣的創作思路,而更加繁複難解、先鋒前衛,卻也更飽滿,富有歧義的豐饒。如此,黑田的這些作品,都動搖了語言和現實的界線,也讓人重新反省並打開了詞與義、言與物的僵化連結,開創了更多可能。
   
  
作家介紹
  
黑田夏子(本名未知),一九三七年生於東京,經歷過日本的戰前與戰後。四歲時母親喪於肺結核,黑田亦曾感染而在家修養。八歲開始學習日本舞踊,並持有師範執照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國語國文科,並於大學時期參加文藝同人誌《砂城》之創刊。曾擔任教職,二十四歲後辭去正式工作,一邊靠各種打工維生,一邊創作。一九六三年,以〈毬〉入圍讀賣短篇小說獎;二〇一〇年,出版第一本著作《累成體明寂》。二〇一二年,以中篇小說〈ab三五(abさんご)〉獲得早稻田文學新人獎,隔年出版為單行本,並獲得芥川賞,是芥川獎史上最高齡得獎者。二〇一三年末出版第三本書《感受體之舞(感受体のおどり)》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日本戰後至今的思想發展極簡史(完整版)(原載於openbook閱讀誌日本書房專欄)

詩是反抗,是情色,是自由:野村喜和夫(當代大師,聯文201706)

水仙化成納西瑟斯——關於林佑軒(幼獅文藝201606七年級創作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