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〔生活小事〕橄欖油

圖片
  油是我的罩門。  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用激烈運動加極端節食的方式急速瘦下來以後,似也無意間把身體搞壞,在那之後,便對油特別敏感。食物太油,或是用的油不好,吃下去後大概不用兩三小時就會有反應,輕微的話就是腸胃攪動個不停,嚴重的話則是劇痛與腹瀉,還要加上那之後大概兩三日左右全身又悶又沉的感受。   對我而言,一般怎樣算太油呢?大概,就是薯條五六根或洋芋片五六片左右的程度。記得替代役專訓倒數第二天,晚餐伙食豐盛,有炸物、有焢肉之類,心情鬆懈之下吃了一些,結果整整疼了一週。奇的是看醫生也看不出所以然,雖然懷疑是膽囊的問題,但照理說是不會表現得那麼嚴重。總而言之,難以根治,所以只能平素注意。   記得入伍的前一年,作息太亂加上壓力大,以致身體更虛弱,消化也更容易出毛病,那時,便開始仔細注意每日吃食,也更注意食物裡的油脂種類,外食就盡可能避免油膩,但為了均衡,還是得攝取健康的油脂。因為家人工作的關係,餐桌上常常會有一小罐一小罐的橄欖油,那時遂常常將橄欖油倒進盤中、灑點鹽,直接以法國麵包沾取。   說真的,我這對油類如此敏感的身體,卻總能承受比較多量的橄欖油,這一直讓我對它抱有好感,即使幾年以前新聞一直爆出橄欖油添加銅葉綠素之類的消息。現實就是,這種油是少數我可以無憂慮食用、食用無負擔的油。   也曾積極尋找,剛好覓得一間專門販賣初榨橄欖油的店家,那裡甚至提供幾種不同橄欖榨出的油的試吃。一吃之下頗為驚艷,那乍見皆是絲華翠綠的液體,居然能有那麼不同的風味——或者根本可以說是「個性」了——有的口感濃烈,有的清香幽淡,但每種都很飽滿,雖然種類大概就三四種,但品嚐時很像是莊園咖啡那樣,在橄欖油裡也能窺見更為廣闊的味覺世界。   不過後來因為忙碌,顧不了飲食,也就沒再繼續特地去買,只是心上一直念著那種味道。前幾天,則剛好是和朋友聊到了相關話題,而被推薦了一個網站:太極計畫( https://www.ouroliveoil.com/ )——它甚至還有 app ,見網頁右上角——這是歐盟為推廣橄欖油的知識與好處而特別設立的網站,裡頭對橄欖油也有極為詳盡的介紹。   在現在的單位裡看著網頁的介紹,舌尖不禁竄出那時嗜吃橄欖油的味道,突然好想念那樣的香氣;甚至,看著裡頭提供的食譜,也在腦海中想像著如何製作、吃起來是怎樣——宵夜時光看到

傘(文學生活,聯文201710)

圖片
Photo by 白謦瑋   我喜歡那種很大的傘,最好大到可以讓兩個人在傘底下肩並著肩,一點也不需要偎縮地闊步走。      但這樣的傘,首先是不好找,其次,就算找到了,它也有很難兩全其美之處。因為展開面積廣,傘骨長,布面大,所以通常是既重且貴。若是直傘,非在狂風豪雨等必要危急時,是不會想提取的;若是折疊傘,那麼無雨時攜帶不便的惱怒就能消磨掉暴雨驟降時的慶幸。而如果想要輕一些或便宜一點的,那麼要嘛是傘骨軟弱,要嘛是傘面輕薄,總之並不耐用。當然一定有那種又輕又耐用,挑揀進步技術合成的金屬、選用上乘紮實布料搭配獨門工法所製作的傘,只是它就勢必比這種本來就價格不斐的傘還要再貴一個檔次以上。      覓傘難。以前我曾有過一把很喜歡的自動折疊大傘,幸運地購於促銷特價時,也夠耐用,陪伴度過了好幾年,捱過雷陣雨、颱風天,以及異國的雨雪霜霰。諷刺的是,撐過了波瀾顛沛,卻栽在安穩日常。某天下午天空雲層厚密了起來,而我正在準備搭車回家的路上,趁著那段人行道還有騎樓遮蔽,遂先將傘拿在手上預備著,可雨一直欲降未降,都走進捷運站搭車還沒用上。心就這樣鬆懈了。出站前上廁所時將傘忘在洗手台,等手扶運轉至地面,眼前剎時一片濛白傾瀑,才想起遺留了什麼,匆忙趕回廁所,但傘早已不見蹤影,前後不到五分鐘。四處詢問車站人員未果,確認應是有人順手帶走(其實就是偷走),只能喪氣地等著雨勢稍歇,再到附近便利商店買把輕便透明傘頂著。      透明的塑膠傘面讓人沒有安全感,像把心事全端在行人眼前,急著證明自己清白,彷彿此地無銀三百兩似的。走著走著就突然好想再買把大傘,明知道有可能找到理想折疊傘的店家在剛剛才離開的地方,而附近店家並不太合拍,但因著衝動,卻還是繞道附近店家。一如料想,選項少,品質低,極不划算,可都特地繞來了,不選一把替換手上這支透明傘,怕會更空虛。在老闆那完美說詞的推薦下,遂購入一把米黃色、輕量的折疊大傘。      覓傘難,難在你以為自己可以有選項,其實沒有。於是只好催眠那是自己的選擇,要懂得接受,懂得甘願,即使有些事情就是勉強不來。      但我真正想說的並不是傘。 Photo by 白謦瑋   接到「文學生活」這個雜誌單元邀約的時候,我正在咖啡廳裡趕著彷彿永遠都趕不完的其他稿子。點開邀稿信件,遲疑了非常久:處在這樣一個幾

日本戰後至今的思想發展極簡史(完整版)(原載於openbook閱讀誌日本書房專欄)

圖片
(按:   這篇文章是替「 openbook 閱讀誌」網站的「日本書房」專欄所寫。   由於七月的時候我正要趕論文,所以就和編輯商量,將七月、八月份的專欄份量合在一起,寫成一個關於日本思想的小專題,也正好補足臺灣對這塊認識的空缺。然而由於我拖稿太久,加上後來寫出的這篇成果過於龐大,較不適合網站介面閱讀。     與編輯商量的結果,最後決定在 openbook 的網站放上節錄版,也就是與時下出版較為相關的部分,並再附上完整版的連結,也就是這篇網誌,以便讀者獲取關於日本戰後思想發展的相關資訊。同時也歡迎各方有志者、有識者,能給予指教、補充或訂正,逐漸補足臺灣對這方面的認識。特記於此。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戰後至今的思想發展極簡史(完整版)     預知未來的漫畫   今年七月,祥傳社剛出版的 《手塚治虫傑作選「戰爭與日本人」》 裡,收錄了一秀逸短篇〈惡魔的開幕〉。        這篇最初於 1973 年刊載在雜誌上的作品,主角名叫岡重明,是一位參與地下反政府運動的年輕知識份子,他收到組織中的思想指導者「老師」之命令,必須設法暗殺丹波首相。之所以要用這麼極端偏激的手段,是因為漫畫中的這位丹波首相十分專制,自內閣成立以來僅僅三年,他就施行了戒嚴令,獨攬大權,對內展開了宵禁、檢閱、竊聽等手段,激烈鎮壓反對份子,讓日本國民的自由受到束縛,更甚,還直接將自衛隊改為軍隊、強制修改日本憲法,還以保護東南亞局勢安全的名義開始發展核武——對於平時就有在關心日本的讀者而言,上述情形是否讓人覺得很熟悉呢? 〈惡魔的開幕〉預言了安倍內閣的作為。圖片取自網路。   事實上,早在兩三年前就有人在社群網站上提起這篇作品,認為手塚治虫精準地預言了 45 年後當今的現實。手塚治虫出生於二戰前的 1928 年,成長於急遽法西斯化的日本,由於親身經歷過逐步走上戰爭的過程、戰爭之中的恐怖,以及戰爭後的荒蕪與人心轉變,因而能觀察得細微入裡。   在祥傳社這本選集書末,白井聰所撰寫的解說更提及戰爭經驗——而且尤其是戰敗的經驗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