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討論評論——什麼是評論(人間福報20131113)


  

        什麼是評論?這是難回答的大哉問。縱使範圍縮限至文學評論,也絕非一篇短文就能處理完善。在此僅能給出一些再基本不過的原則。然而,時至今日再談「評論」,既必要亦是迫切,因為文學現場裡正是作者充斥,評論卻早已自此撤退,留下的多淪為變相廣告,而足堪稱為評論之評論則僅餘零星,亦逐漸湮沒在作品孤獨的喧囂裡。這非批判,而更毋寧是不捨:文學一旦缺少閱讀便失去意義。無論銷量或聲勢都不能作為閱讀的確證;讀者不是那些買書的人,讀者是那些讀書的人。波赫士的詩寫,書本「沉睡著無聲的混亂。/沉睡並在等待。」──等待一次真正的閱讀,等待有人願意梳理那混亂。評論之為評論,正在於肩負此工作。
  

        因閱讀遂有所感懷,直抒胸臆當然無妨,但評論並非心得,也非單純以自身好惡評價作品優劣。換言之,評論不只是讀者的聲音,它其實介於文本與讀者之間,宛若橋梁或羅盤,替讀者聯通文本,或是指引閱讀方向。同時,評論又面向文本並與之對話,故必須奠基於評論者對文本的確實把握,並和文本站在同一次元,方不致失焦。更具體來說,理想的評論,最好具備一個明確的觀點來切入文本。切入點不同,側重之處亦隨之不同,不會有一個能涵蓋全部文本的切入點──若有,那應該是作品的問題了──但對同一文本的不同評論則應努力使文本各處都被照見。
  

除此之外,至少還應該提供兩件事:脈絡,與位置。沒有任何文本是單獨存在的,每個文本皆處於二維甚至三維的複雜隱形網絡之間,那可能是同一作者前後作品之變化,可能是類近主題之作的異同,可能是表現形式的承襲與創新,甚至是和其他文本的對話。一篇好的評論,應當有義務替讀者找出至少其中一條脈絡。其次,在這個脈絡裡,還必須給予該文本一個適當的位置:如果它與眾不同,就得看出它最獨到之處;如果它十分普遍,就得說明它何以能作為代表。最後最重要的:說出這個作品在此脈絡中達成了什麼、沒有達成什麼,或還可以達成什麼。
  

這些遂構成對一位理想評論者的要求:他/她自身必得累積足夠的閱讀量,以提供脈絡,也必得有足夠的思考和反省,以磨練識別的能力;他/她應該是心胸最開闊的人,以具備拓展眼界的可能;也得是立場最堅定的人,以確實守住誠實的底線。最後,他/她也和作者一樣,必須在評論中坦露自己,並接受評論。某種意義上,評論者是定義星座的人:人們遙望浩繁的星夜,有人看見星的光亮,有人看見了星與星間幽蔽的關聯。
  

是要在星座描繪完成時,每顆星才會在光亮之外,被賦予意義。


(http://www.merit-times.com/NewsPage.aspx?unid=326815 )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日本戰後至今的思想發展極簡史(完整版)(原載於openbook閱讀誌日本書房專欄)

詩是反抗,是情色,是自由:野村喜和夫(當代大師,聯文201706)

水仙化成納西瑟斯——關於林佑軒(幼獅文藝201606七年級創作展)